付志周:黄沙作纸树为墨 大漠深处“种”春秋-新华网
2025 05/01 16:23:26
来源:新华网

付志周:黄沙作纸树为墨 大漠深处“种”春秋

字体:

黄沙作纸树为墨 大漠深处“种”春秋

——“沙海愚公”付志周用80万棵树丈量塔克拉玛干沙漠

  新华网乌鲁木齐4月30日电(周倩)4月的南疆,春光明媚、绿意渐浓。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付国喜刚把今年的“小目标”1.5万棵杨树苗栽种完,小小幼苗在暖风中摇曳。身后,一排排高大白杨树如列队的士兵,向远方铺展开来,连在一起约34公里,宛如一段“绿色长城”,守护着哈尔莫敦村的万顷农田。

  “这片林带,是我父亲生前带领乡亲们种的。”付国喜说,这条拦截沙海的“绿色长廊”,是父亲付志周用41年光阴、80万棵树苗书写的“生命答卷”。

付志周在沙漠边缘种下的大片防护林。

  抗争:“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

  1965年,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从老家河南开封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哈尔莫墩村支边。踏入村子,一派荒凉之景,一间房、一口锅、一把坎土曼,是他和妻子的全部家当。

  尽管条件艰苦,夫妇二人毅然决然选择留下,像红柳一般顽强扎根在沙漠。

  沙河子是一条由山洪冲刷形成的自然河流,流经哈尔莫敦镇的哈尔莫敦村等5个村庄。每年夏季,山区冰雪消融,天降雨水,沙河子才有水流,其他季节则干涸见底。这里地处风口,风沙以每年两、三米的速度侵蚀着农田和村庄。

付志周和老伴陈爱兰正在栽树。巴音达来摄

  1983年,村里给付志周家分了47亩地,位置就在沙河子的沙漠边缘。想象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这里会变成一片金色麦田,但现实却给予他沉重打击:春天,种好的庄稼刚长出小苗,一场风沙过后,几乎全部被掩埋,有的甚至被贴地皮刮断,一年下来几乎没有收成。

  “沙进人退,地没了,人就得离开这里。要不了多少年,整个村庄都会被沙子吞没。”村民的话像重锤敲在付志周心上。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沉思过后,付志周给出这样的回应。

  “有句话叫‘要想富、先种树’,有了树就能挡住沙子。”付国喜回忆道,父亲开始种树,并且动员全家人和他一起与沙漠抗争。

  然而,在沙漠种树绝非易事。付志周夫妇从自家麦田边的沙包开始下手,拉沙、平地、挖坑,经济困难,只能捡别人果园里剪下来的树枝插栽。二人天不亮就开始干活,中午就在地里吃干馕,天黑透了才往回走。

  为确保树苗成活,他们赶着毛驴车从10公里外拉土回填在树坑里,再栽种树苗。因为毛驴力气小,拉土的车子经常陷在沙窝里。无奈之下,付志周又换牛车来拉运。

  那时村边白晃晃的大沙包一个连着一个,眼看着好不容易推平了一点,一夜过后大风刮来,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人人都笑我父亲在沙漠种树就是白费力气,但他就是不服输,要用事实告诉身边人。”付国喜说,父母没有治沙经验,就像他们在河南老家种地一样,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硬是让他们造出了100多亩林地。

  沙漠有了绿色,付志周一家的庄稼地也有了收成。付国喜笑着说:“连家里的牛也都纷纷光荣下岗。第一头牛拉不动了,就换一头,十几年换了5头牛。”

  可是,付志周不满足。他想,仅仅在自家麦田边种树还不够,黄沙最终还是会漫过来,必须大面积栽树,组成森林屏障,让村民的庄稼都能有好收成,让村民的居住环境好起来。

  此后,付志周走上了与风沙抗争之路。这一走,便是一生。

  执着:“这片沙漠,我跟它死磕到底!”

  那些年,一头牛,两个人,一辆牛车,一把坎土曼,成了沙漠中一景。

  栽树的地方距家里有六、七里路,付志周夫妇早上出门,午饭是馒头就咸菜,天黑透了才往回走。风吹日晒让皮肤变得黝黑,手上的血泡烂了又好,鲜血染红了坎土曼把手,困难面前,夫妻二人种树的决心从未动摇。

付志周和老伴陈爱兰几十年如一日走在种树路上。巴音达来摄

  “人工种树太慢了,要是能用机械种树就好了。”付志周不怕吃苦、就怕种树的进度太慢。正巧赶上国家出台“三北”防护林工程优惠政策,拉电、打井可以贷款,还免收水费。

  得知这个消息后,付志周连忙召开家庭会议,给家人做思想工作,想贷款买推土机、拖拉机,靠机械力量代替人工。妻子陈爱兰心疼丈夫的身体坚决反对,却拗不过丈夫,像往常一样选择用行动默默支持。

付志周亲手种下的白杨树郁郁葱葱,已成为沙漠深处一道“绿色长廊”。巴音达来摄

在妻子、儿女们的支持下,付志周买了1台拖拉机、3台推土机,又拉了18公里高压电线,打了7眼机井,修筑了近8公里长的防渗渠。

  机械轰鸣声响彻沙漠,也唤醒了沙地里一棵棵小苗。通过多年摸索,付志周成功探索出“前拉后堵、分片治理、先易后难”的自主栽植防风固沙林措施,成为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宝贵经验。

  “爸妈中午不回家,馒头就着咸菜、白开水就是一顿午饭,从没吃过一顿热乎饭。” 付志周最小的儿子付温平回忆说,由于风沙大,在地里没法儿做饭,尝试过在地头支锅煮面条,面条还没煮熟,一阵风过,半锅沙子。老人便每天早上出门时带上馒头、咸菜,再背上一壶白开水,一干就是一天。

几块零食、一杯开水便是付志周和老伴陈爱兰的午餐。巴音达来摄

“家里没人做午饭,我去学校上课都是早上自带馒头、咸菜,那是我一天的午饭。”谈及童年,付温平仍觉得委屈,记忆中父母因为忙着种树、种地,照顾孩子们的温情画面少之又少。成年后他义无反顾地带着妻子加入到父亲的种树防沙大业。

  二儿子付国喜最怕刮大风,“一刮大风,别家孩子往屋里跑,我们要逆着风往沙丘里跑,帮着父母把树赶紧种好,风吹干了树根,苗就白搭了。”

  “最抗拒的是入冬时,父亲让我给杨树涂白,那真是一百个不想去啊。”付志周的二女儿付巧荣回忆,冬日午后,一个人担着两桶涂料,鼓起勇气走出温暖的小屋,走进冰天雪地的寒风中的辛苦倒不算啥,最痛苦的是林子里太安静了,方圆几公里没有人影儿,有一点风吹草动,都吓得心惊胆战。一边刷树一边四处张望,到现在她依然记得,有野兔经过发出声响,她吓到不敢呼吸,还有刷完涂料,着急忙慌地往回跑,摔倒后却强忍着眼泪。

二儿子付国喜走在父亲付志周栽种的第一片白杨树林。

  “我都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睡的觉,什么时候起床,早上醒来,她们早已经去了地里,晚上睡前父亲仍在灯下算账记录,母亲则忙着纳鞋底、缝衣服。”付喜梅说,记忆里父母除了干活就还是干活,永远没有停下的时候。

  常年在沙尘中劳作,恶劣的环境无情地侵蚀着付志周夫妇的身体,陈爱兰患上了尘肺病,2020年6月22日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妻子的离世,并没有击退付志周与风沙抗争的信心:“这片沙漠,我跟它死磕到底!哪怕只剩我一个人,我也要让这里变成绿洲!”

  “这也太傻了”“不是白扔钱吗”……起初,村民不理解,邻居居麦洪·巴斯提也忍不住在心底犯嘀咕,劝付大哥,“你看,这又白干了,这都是钱啊,还是算了吧!”付志周沉默半天,他往地里跑得更勤了。

付志周在沙漠边缘种下的大片防护林,绿意盎然。

  随着沙漠出现一点绿,紧接着是一线绿、一片绿,这些闲言碎语也像沙漠里的风消散了。大家逐渐认识到植树防风治沙对保护好农田、守护好家乡的重要性,也纷纷加入了种树队伍。

  在老邻居居麦洪·巴斯提眼里,付志周是个好人,话不多,但很热心。远亲不如近邻,居麦洪·巴斯提家遇到困难时,付大哥没少帮忙。闲暇时,居麦洪·巴斯提和爱人也跑去付志周地里帮了几次忙,看他干活踏实,付志周说,“以后你每天给我开车,我按时给你开工资。”这一干就是30年,他见证了当年治沙的艰辛。

  “沙漠变绿洲,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如今都按着付大哥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居麦洪·巴斯提说。

  在付志周的带动下,和静县多个村的300多户村民都加入种树队伍,在沙河子附近形成了34公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保护着15.8万亩耕地。在哈尔莫敦村,植树造林面积达到1.7万多亩。林草植被稳步增加,大风天气也随之明显减少。

  传承:“父亲的梦想,由我们接力完成!”

  在哈尔莫敦村的一片绿意中,付志周青丝变白发,期间也收获了诸多荣誉:2011年,他被评为自治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并授予绿化奖章。2018年,他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戴上了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奖章。2020年,他被评为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当代“沙海愚公”。

付志周走在他亲手栽种的白杨树林中。音达来摄

  种植100万棵树,是付志周定下的目标,但他却没有实现。2024年2月初,与风沙抗争了41年、种下80万棵树的付志周,永远离开了他带领乡亲们播下的“绿色长廊”。

  “父亲的梦想,由我们接力完成!”付国喜手握铁锨,眼眶微微泛红,黝黑的脸上写满坚定。

  如今,付国喜应用推土机平整土地、喷灌系统浇水,种树效率大幅提升。今年春天,他种下了1.5万株青杨,距离实现父亲植树100万棵的目标更近一步。

付志周的大女儿付喜梅和六弟付温平合力抱住父亲栽种的第一代白杨树。

  “沙河子区域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大风天气明显减少。耕地面积目前增加到了1.3万亩。”哈尔莫敦村村委会主任何其鹏说。

  4月26日,付志周的大儿子付新禧从工作地赶回和静老家,除了要把从小居住的老房子进行翻新改造,他还想替父亲再交一次“特殊党费”,“按着父亲的遗愿,每年交下去。”

  近年来,付新禧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父亲的治沙产品白杨树转化成工业产品,挖掘其经济价值,实现防风治沙可持续发展。后来经过实验发现,用河南兰考县焦裕禄治沙所种植的泡桐树和父亲在沙漠边缘栽种的白杨树相结合,制作成传统的乐器,古筝、古琴,琵琶等,效果非常不错,目前产品制作完成,进入推广阶段。另外,他计划在白杨树下发展中药产业,把它作为白杨树种植的补充,推动白杨树种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从而更好地提高老百姓栽种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绿色能量”。

付志周的儿女们正在栽种树苗。新华社记者张啸成摄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展乐器产业、中药产业,推动杨树产品深加工,把他们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一个突破口,助推乡村振兴。”付新禧说。

  2023年,哈尔莫敦村将付志周住过的房屋改造成“付志周道德模范馆”。馆内通过大量图片、文字及实物资料,详细讲述了付志周夫妇在沙漠边缘挥洒汗水、创造绿色奇迹的故事。

  年年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山岳染绿,花木点点,雁阵轻翔。这正是“沙海愚公”不懈追求的美丽梦想。

【纠错】 【责任编辑:周倩】